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写在前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这枚炸弹,指的就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那个曾经在你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

你想跟TA好好聊聊,结果人家门一关,拒绝沟通;

你叮嘱一句“认真学习”TA立刻回嘴“认真学有什么意义”;

你苦口婆心劝TA少打游戏,TA从来没听过。

……

你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可你发现,一到事儿上根本做不到,你就是会不解、着急、失望、愤怒,继而自责反省,最后束手无策。

你感叹:“青春期孩子,实在搞不懂!”

这时,如果她听见你的感叹,会跟你说:“其实你也可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必然要有一些父母无法理解的部分,TA才能成为一个跟父母不同的人。如果父母100%理解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而言也有可能是个灾难。”

她是谁?

她是资深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严艺家,从业13年,同时也是两个青少年的母亲。

她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也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美婴幼儿及青少年心理评估、诊断及干预培训项目首届毕业生。

她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咨询工作。

在充分尊重不同家庭现有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和家长达成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从而让家长走出育儿困境,孩子健康发展。

她在咨询之余,累计出版各类心理学译作著作超100万字,同时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科普漫画《1016成长信箱》的作者。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2022年7月,尹建莉父母学堂有幸邀请到严艺家老师进行对谈,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解惑。

如何理解她上面的那句话,又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请看下面的对谈内容。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关于成长

学堂: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特别爱打扮,从而产生非常大的焦虑,对此您怎么看?

严艺家: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青春期孩子的发展任务并不以父母的意愿为准。

父母可能觉得,眼下最重要的是高考,但孩子更在乎“我如何成为自己”,高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还有些别的事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

他们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慢慢把各部分的自我给整合到一起。

从人的发展规律上来讲,青春期是为了将来进入到一个更加成熟的人格状态做准备的。这个更加成熟的人格状态,包括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组建家庭的能力。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爱打扮,本身是一个朝前发展的标志,类似于生物界即将成熟的幼崽会长出更加鲜艳的羽毛。

其次,青春期孩子会把同伴认同看得非常重要,他们渴望被同伴欢迎,融入团体。

如果孩子感觉大家愿意跟自己交往,或者大家认为“你挺时髦的”,这种美妙感觉的重要性,对他们而言不比高考考得好来的要低,因为这种被群体接纳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成年后的发展也很重要。

再来,父母在干涉孩子的行为之前,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担心的是什么?

许多父母小时候,有过非常糟糕的体验。比如,想穿漂亮衣服却不被允许或家里没条件买,要么高高兴兴穿着漂亮衣服出门,结果被人说“绣花枕头一包草”之类的,羞耻感就冒出来了。

而当他们成为父母后,看到孩子爱打扮,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自身匮乏、羞耻的体验。这种体验经常会以愤怒、指责的形式出现在亲子关系中。

如果我们可以先想想:

为什么孩子爱打扮会激发我们的匮乏感、羞耻感?

我们是如何应对自身的匮乏感或羞耻感的?

这样的应对对孩子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再去看看孩子爱打扮这件事,可能就会放松一些。

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时候父母已经察觉到自身的局限,但看到孩子打扮,还是会有焦虑的感觉。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是的,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严艺家:

没错。

人没吃过红烧肉,是做不出红烧肉的。

不过,能够察觉到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自身需要突破一个局限,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如果父母能去感受一些正向的体验,比如一个几乎不打扮的妈妈,尝试偶尔打扮一下,体验一下穿得美美的出门的感觉。

当父母自己体验过打扮带来的快乐,更容易支持孩子做一些合理范围之内的打扮,也就不会那么拧巴了。

学堂:

特别认同。

我们顺着这个问题延展一下,有的父母说不怕孩子爱打扮,就怕孩子爱打扮是为了谈恋爱,进而耽误学习。

这种情况下,难以做到积极地支持孩子,怎么办呢?

严艺家: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我能提供的视角,仅仅代表某一类价值观,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孩子开始谈恋爱,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不可逆”是指,孩子喜欢谁,作为父母是没办法像按个开关一样,让那些感觉停下来的。

过于强硬的干预,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什么代价呢?

严艺家:

最直接的,你怕影响孩子学习,最后孩子可能用放弃学习的方式“报复”你的干预。

而从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来说,孩子首先要在象征层面上离开一会儿最早的依恋对象——父母,去找到一些其他的人或事物代替父母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才能让自己长大成人,为将来良好的亲密关系打下基础,并且以一个更完整独立的人格去和父母建立新的亲缘关系

如果这个过程,人为干预过多的话,反而影响孩子正常发展的节律。

要是一个孩子到了十几岁,还说自己从来没喜欢过谁、从来没有偶像、从来不痴迷某样事物,我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反而会觉得非常奇怪。

我觉得,父母还是要适当地转变一下观念。

恋爱本身,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不影响孩子朝前发展的前提下,支持他们度过这样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

学堂:

可以举个例子吗?

严艺家:

据我所知,有些上海的重点中学,班主任老师会让谈恋爱的孩子坐同桌,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

之前我去某个中学做讲座,父母问的问题并不是怎么阻止孩子谈恋爱,而是:我的孩子失恋了,我该怎么安慰孩子?

这些都是比较尊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的支持方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孩子恋爱是个几乎不可控、不可逆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做好性安全教育,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两部分。

身体安全我们都知道,心理安全指的是两个人恋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良好的。

学堂:

我听到父母想要安慰失恋的孩子,非常触动。这对父母来说,其实挺不容易做到的。

严艺家:

非常不容易。

相当一部分父母,在过去的恋爱中,有过创伤的体验。比如,有人真的因为恋爱影响了学习,没考上心仪的大学。

当TA的孩子开始恋爱时,TA会非常害怕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TA的创伤体验被激发了出来。

这种体验会让人感觉非常焦虑、不知所措。

这时怎么办呢?

不要急,也不要去阻止孩子,而是先跟我们自身做一个连接,看到:

我是因为有过不好的体验,所以才焦虑不安,有这种感受是非常正常的。

我的孩子跟我不一样,或许我可以允许孩子,TA的成长路径跟我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

我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学堂:

就感觉父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展。

严艺家:

没错。

我们要意识到,孩子是不能跟父母自身的经验或存在划等号的。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关于学习

学堂:

学习,应该是父母相对更加关心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如何让孩子的内驱力持续下去?

严艺家:

很多父母跟我谈到内驱力,我会问他们:“你说的内驱力是指什么?”

他们大多会说:“就是刻苦,不断刷题。”

我说:“这是内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内驱力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在刷题上体现。”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曾经有对父母带孩子来咨询,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完全没有内驱力。

表面看,确实是这样,孩子对学任何事物兴趣都不大,但我跟TA聊完后发现,TA对一件事非常有兴趣——服务他人。

说到这可能很多父母会问,服务他人跟内驱力有什么关系?服务他人还能让孩子做题吗?

听我慢慢往下说。

如果你跟这个孩子说,从今天开始,你每天为家里人做一道菜好不好?

TA会非常愿意做这件事,不用任何人催,TA就能做得津津有味。你要是不让TA做,TA还不高兴呢。

你说这个孩子有没有内驱力?

TA有。

只不过TA的内驱力不是父母想要的那种内驱力而已。

我经常跟父母强调一点,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让他们持续发展以他们天性为基础的内驱力。

这样做,才是对孩子内驱力最好的支持。

学堂:

您举的这个例子很典型。

每个人都有内驱力,这也是生命力的体现。如果父母不去破坏孩子天然的内驱力,他们就能很自然地从自身兴趣出发,朝前发展自己。

严艺家:

是的。

那个孩子在被允许做了3个月的菜之后,自己主动提出想要上大学去学营养学

尽管这和父母对TA的预期设定不同,但也总比彻底失去学东西的兴趣要来得好。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其实除了内驱力,很多父母也在问“为什么孩子不好好学习”的问题。您在咨询和讲座中,类似的问题遇到的多吗?

严艺家:

这类问题我经常遇到。

我觉得父母可以考虑两种比较常见的状况。

一种是,孩子学习一直不错,但是成绩突然阶段性下滑。

这种情况,我们先别批评孩子没有上进心,而是先看看TA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比如:

父母在闹离婚;

周围环境突然变化很大,让TA觉得不安全;

或者TA不适应去学校学习和网课之间的切换;

……

这些变化都会导致一个孩子学习能力下降。

另一种是,孩子对“权威”缺乏信任感。

什么意思?

一个孩子要好好学习,TA必须得非常信赖一个“权威”。

老师就是“权威”的化身,一个孩子需要能信赖包括老师在内的成年人,TA才可以安心学习,而除了老师之外,家长往往也代表着那样一个“权威”。

如果说,在TA的成长环境中,“权威”对他来说是危险的。

比如孩子经常被父母道德绑架、责备打压,或者时不时被揍一顿,那TA就会把更多精力用在自我攻击或者让自己不挨骂、不挨揍上面,而不是把心智能量用于吸收学习新事物上。

学堂:

从您讲的两种常见状况中我听出一个关键点,即: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人格的稳定感。

严艺家:

没错,这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基础。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就您的观察,对父母而言,比较常见和头疼的学习问题还有什么?

严艺家:

那就要数拖延了。

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这么拖?10分钟能写完的题,非要写2小时?

排除一些特殊状况,如果一个孩子处在正常发展的状态,TA还总是拖延,我会建议父母想一想拖延给你家孩子带来了什么好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拖延是一个彻底的坏事,但有些孩子通过拖延,能够获得一些TA眼中的好处。

打个比方,有的父母在孩子做完作业后,不让孩子玩,而是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做。

这种情况下,我是孩子我也拖延,因为拖延可以让我少做作业,这就是我得到的好处。

再打个比方,一个孩子数学考了98分,高高兴兴回家找妈妈求表扬:“妈妈,我数学考了98分!”

结果妈妈虎着脸批评:“你怎么不考100分?那2分怎么丢的?”

你说这个孩子下次会不会拖延?

肯定会。

因为拖延让TA免于被贬低、被批评。

TA的内心想法是:“我只要不干完这件事,你就没办法评判我,也没办法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堂: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想明白自己的孩子从拖延中得到了什么,拖延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向。

严艺家:

是这个意思。

关于拖延,还有一点要跟父母们分享。

我们换个角度看拖延,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比如说,一个孩子老是拖到最后一刻写作业,踩线交作业,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厉害的。

因为TA既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又不会影响学业。在我看来,TA对自我的把控能力非常强。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关于教养方式

学堂:

相当一部分父母的困扰在于,学了很多育儿知识和方法,普遍感觉对自己孩子不管用,您对此怎么看?

严艺家:

我会先跟父母说:“恭喜你。”

因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觉察,证明你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出厂设置”,就是不一样的。

不可能跟操作机器一样,按照说明书按个钮,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

而当你能够直面这部分事实的时候,你作为父母的角色,就已经是在正轨上了。

接下来,你要面对的问题是:既然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那我怎么做才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火上浇油呢?

我建议,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想问题。

比如,有位妈妈曾问我:

“我觉得孩子自信心不够,看起来很挫败,我想支持TA一下,但我担心自己说错话起反效果,该怎么跟孩子聊呢?”

我说:

“你想一想,你在孩子这个年纪的时候,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你在这样的时刻,别人对你说了做了什么,你会感觉好一些?

或者说你的父母对你说了做了什么,让你感觉很糟糕?”

在这位妈妈回忆之后,我接着说:

“在你回忆这部分时,对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最好的专家,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专家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然,即便我们是最好的“专家”,也有一个在错误中成长的过程。

很多人问我,你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育儿中是不是对孩子了如指掌?

不是的,有很多东西我不知道,有很多事跟我想的不一样。

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观察、去倾听、去修正。

在这一点上,所有父母都一样,不存在我是心理咨询师知道的就多一点,你没学过心理学,知道的就少一点。

学堂:

在您看来,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严艺家:

我觉得是边界。

我们习惯于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会对他们讲很多我们在外面不会讲的话。

有时候我跟父母们开玩笑说,有些话你不会对同事讲,你也别对孩子讲;你不会对同事评头论足,也别对孩子讲“穿成这样不好看”。

如果我们能有这份觉察,跟孩子培养出类似于哥们一样的情谊的话,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我跟我的孩子之间,就有这么点儿意思了,我挺欣慰的。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说到您的孩子,您有一儿一女,在养育他们的时候有教养方面的差异吗?

严艺家:

实话说,不太有因为性别所导致的差异。

如果说有什么细微差异的话,我会允许儿子有空间去发展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特质,同时让女儿有空间去发展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化”特质。

比如,我会鼓励儿子在难过的时候,去自在地表达难过的感受。

我还为此跟他的小学老师有过分歧。

曾经他的一位老师认为,我家儿子跟别的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哭,是一种脆弱和不自信的表现。

我和老师讨论说,我并不这么认为,孩子愿意在解决不了问题时哭着来找您,是因为他非常信任您,在我们家,男孩是允许用哭表达情绪的。

我们从来不会在他表达脆弱情感时否定他,也不会让他觉得这种表达很羞耻。

所以相对来说,他的情感发展比较完整,很能共情别人的一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他跟周围人的关系非常好,男孩女孩都喜欢跟他玩。

而对女儿呢,我则鼓励她去尝试一些在别人看来女孩不会去做,男孩会做的事情。

比如,她对踢足球、做木工有兴趣,我就让她去学。

当然了,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也会有一些无意识的预设偏见。

举个例子。

有一次,他们两个都坐在沙发上,我女儿腿叉开得很大,我第一反应是,女孩子叉开腿太难看了,必须把腿并拢了坐。

然而我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觉得男孩叉开腿难看呢?为什么男孩可以那么坐呢?

于是,我告诉女儿把腿并起来之后,也跟儿子说,你也得把腿并起来。因为如果你们出门坐地铁,那样的动作会影响到周围人。

学堂:

看得出来,您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了他们一个相对性别平等的养育环境。

严艺家:

是的,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讲,不是让他们阴更阴、阳更阳,而是让他们互相能够彼此借鉴平衡一下。

学堂:

很羡慕您家的养育环境。

相信很多父母都好奇,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您和您的孩子有过特别大的冲突吗?有的话是如何化解的呢?

严艺家:

当然有。

我觉得,一个正常发展的人必然会经历跟父母发生冲突的阶段。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发生冲突的频率会更高。

如果我跟孩子之间有一些冲突,我是比较愿意跟他们沟通的。

我家老大已经十几岁了,她特别想要自己的手机。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无论孩子提多少次需求,我都不愿意给她。

后来,她说要用手机跟同学聊天,我才突然意识到,手机对她而言并不是一个玩的东西。

他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手机,也都加入了班级微信群,如果她没有手机的话,会错过很多信息,有一种“我不知道别人在聊什么”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糟糕了,因为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群体和同伴的认可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

接下来,我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把手机给了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那么讨论冲突本身,或者说在冲突中沟通,也是父母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我很好奇,如果您和孩子发生冲突后,您想跟孩子讨论冲突,可孩子说我不想讨论,我就想让这件事过去。

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严艺家:

有那么几次,我察觉到孩子情绪不太好,想跟TA聊聊,TA说我现在不想聊。

这时候我会说没关系,等你想聊的时候,你来找我,妈妈随时都可以。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想要独自消化自己的情绪,不去打扰就好。

而且,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自己也在努力摸索调节各种情绪的方式。

在他们摸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气头上。

我们知道,人陷在强烈的情绪里,你是没法给建议的,他完全听不进去。

那这时,我们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说句玩笑话,我们要“稳如老狗”。

注意,“稳如老狗”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意思,而是指父母要让孩子感觉:爸妈除了我的事之外,还有很多有奔头的事干,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爱好。我可以放心在我的空间里体验自己的情绪,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孩子完成自身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学堂:

是否可以这样比喻:

想要驾驭一匹野马,得被野马颠下来很多次,尝试各种方法后,才能真正驾驭野马。

孩子学会情绪调节也一样,要先去体验各种情绪,才会在摸索中发现,到底要用怎么的方式平复自己的情绪。

严艺家:

对的。

还有一个方式,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从大脑结构上来讲,我们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中脑脑干部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调节负面情绪和感受。

我去中学讲课时,会跟孩子们分享:

边缘系统,跟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紧密相关;

中脑,负责激励奖赏,也是跟运动有关的区域;

脑干,则负责调节呼吸、血压、心跳等。

然后让他们头脑风暴下一次我难受时,在不同的大脑层级上,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有的孩子说:“边缘系统掌管爱恨情仇,我下次难受就去看爱豆的照片,就能平静下来了。”

也有的孩子说:“我去摸一会儿小猫,也非常有效。”

可能有的父母说,我没有相关知识怎么办?

没关系,这些可以通过看一些科普书来解决。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其实他们是有选择的。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关于心理和行为

学堂:

有一个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很多中小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意义。

学习没意义,生活没意义,活着没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怎么去理解?

严艺家:

首先,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

你现在十五六岁,每天连学校都去不了,只能在家上网课。

想要畅想一下未来吧,放眼一看北上广的房价,你都不知道这辈子什么时候能买一套。

再看看周围三四十岁大人的生活状态,实在太差了。有996的、有被裁员的、有为养孩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

你会怎么想?

肯定会想:“我每天这么辛苦读书,就为了过这样的日子吗?”

我们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状态里。

他们看不到十几年后未来的希望,也找不到好好生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意义,是不是很合理?

其次,当孩子意识到无意义感的时候,家长先别害怕,这恰恰是TA开始成熟的标志。

年纪幼小的孩子,是没有无意义感的,更多的是,爸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而一个孩子开始思考:“这件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到底有何种意义?我到底愿不愿意做?”

就说明,TA真的非常在乎自己的人生要以何种形式度过。

无意义感并不代表自暴自弃、心灰意冷。

相反,它代表一个孩子想要跟这个世界建立关系,从家庭这个小世界走出来,奔向社会这个大世界。

学堂:

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孩子都找不到意义感和答案,怎么办?

严艺家: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在这个时代,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件事的答案和意义,非常难。

青春期孩子有一个思维上的特点,即非黑即白。要么觉得一件事特别有意思,要么觉得相当没劲。

但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看同一件事,感受是不一样的。

也许之前觉得乏味的事,过段时间就觉得兴趣盎然了。

所以,我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走出一元思维,进入多元思维中。

一是,培养长期主义的耐心。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多看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类的内容。

不管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电影纪录片,我们可以帮孩子开辟一个视角:在很多人的成长中,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找不到答案的阶段。

这并不代表这个人不好,相反,说明这个人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二是,培养长期主义的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我想要知道什么东西,只要打开电脑和手机,很快就能搜到答案。

可是,人生不是这样的,不经历、不体验、不感受,是找不到答案的。

我的建议是,允许孩子根据TA的兴趣经年累月去学一个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TA会体验到,即便我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某个程度,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就会有变化。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几岁时能有如此感受,就能从无意义感中或多或少解脱出一点。

三是,让孩子看到希望和出路。

举个例子。

目前的大环境,会让我们感觉就业形势不太好,也越来越卷,孩子看不到太多希望。

但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面,我们的生活状态能不能给孩子一点儿盼头呢?

我女儿有时候会跟我说:

“我觉得外婆真的是家里过得最开心的人,退休生活太有意思了,每天学学东西、养养宠物,好开心啊!我到这个年纪,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你看,家里某个人的生活状态,让孩子看到奔头了,TA就会觉得“如果我以那个状态活着,我是有兴趣的”。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确实,如果一个孩子放眼望去,整个家庭里,没有一个人让TA觉得活到那个岁数是有意义的,是非常可怕的事。

可能TA会想“我活着干嘛呢?”

TA是很难受的。

严艺家:

是的。

这时候,有的孩子为了寻找意义感,可能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虚拟世界里。

学堂: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沉迷游戏?

严艺家:

可以这样理解。

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个特别大的冲突来源。

说句实话,找我咨询相关问题的父母不占少数。

大部分父母来到我这里做咨询,往往一开始就会问:“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沉迷游戏?”

我会让TA考虑一个问题:“打游戏满足了孩子哪部分的需求?”

我们老觉得,孩子打游戏就是玩。

但玩背后呢?

那里有很多复杂的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想满足成就感;

有的孩子,是想在游戏中发泄负面情绪;

还有的孩子,用游戏跟朋友建立连接。

……

如果孩子不打游戏,就无法满足这部分需求的话,TA要怎么远离游戏呢?

这个问题,大部分来咨询的父母都回答不出来。

其实,我在英国学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那边游戏成瘾的个案,相比我们这边,要少很多。

我就问教授为什么。

教授说,他们那边的孩子自由度相对较高,十几岁的孩子,能干的事特别多。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做手工,有的喜欢玩摇滚,有的喜欢橄榄球……

有各种方式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那你想一下,我们这边初高中的孩子,除了打游戏,还有哪些可以玩的东西吗?

并不多。

所以,在我们谈论如何让孩子远离游戏时,一个最基本的思路是,如果没有游戏,孩子可以从哪方面获得那些被游戏填补的需求?

需求是不会消失的,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就必然以其他的形式出现。

你不让孩子玩游戏,允不允许TA打篮球、画画、养宠物、跟朋友长时间聊视频?

想明白如何用这些活动替代游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学堂:

最后一个问题,也回归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您认为,我们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呢?

严艺家:

在孩子的整个青春期,他们跟我们始终都处于“时而远离,时而靠近”的循环状态。

这个状态就是孩子当时当刻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他们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

我给父母们一个建议,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尽量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当然,父母们肯定担心:“我怎么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万一TA需要帮助,不跟我说怎么办?我要不要经常跟TA沟通,多理解理解TA?”

我觉得,不用刻意去理解和掌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时候,我会问父母几个问题。

我问:“你看看自己现在的人生状态,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大部分父母会说:“能打到七八十分。”

我接着问:“你的孩子在你这个年纪,你希望TA能到多少分?”

他们会说:“八九十分吧。”

看,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

这意味着,一定在某些地方孩子是超越父母的,是父母没办法达到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的所有想法和行为,父母可以100%理解,这对孩子来说不是祝福,而是个灾难,因为父母已经把TA的世界拉到等同于自己的世界了。

东莞资深心理医生,东莞想找个心理医生?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zj.com/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