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护佑生命、甘于奉献。一提到医生,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救死扶伤”,但成为一名能对生命负责的医生却并不容易。或一路争先在专业领域深耕,或博采众长后为己所用,或以团队之力踔厉奋进,医生的每一次探索与进步,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康复希望。8月19日,值此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录医者奋发向上的故事,或许是向这些健康守护人致敬的最好方式。
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陈春梅 通讯员 丛冰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二科主任赵学庆多少有点“割裂”。对患者及家属而言,想找他很容易,只要在工作日的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病房“堵”他,几乎百发百中。工作22年来,赵学庆有两个习惯雷打不动,一是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二是晚上病房有事十分钟内准时出现。可对家人而言,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有点“没谱”了,学校放学,他会经常忘记接孩子回家。
在坚守了17年的男病房“老根据地”,他用“爱心、耐心、恒心”陪伴着一个又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与此同时,作为经验丰富的科室带头人,他还时刻开动脑筋,想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团队的年轻人。
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对赵学庆而言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他的心里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干好了才有爱”。
赵学庆为患者做心理疏导。
从“躲”到主动守护
和其他“半路出家”的同事不同,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是赵学庆自己的选择。看准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在家人的引导下,他一头扎进了繁重的学习中。本科毕业开始工作时,他早已轻车熟路。
没有初进病房的紧张与焦虑,赵学庆的职业“阵痛期”却依然存在。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的工作,存在职业羞耻感。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从业这么多年来,他几乎从不参加大学同学的聚会,既怕大家尴尬,也怕自己的职业引发更多讨论。
为最大程度保护和尊重患者隐私,工作期间赵学庆会错峰安排不同熟人的就诊时间,以避免朋友之间见面时的尴尬。但计划总不如变化快,一次在诊室门口,来找他看病的两个老同学还是碰上了。正当赵学庆暗自捏着一把汗时,没想到两人相视一眼,谁也没说话就转头走了。那之后,两个老同学依旧按时找他复诊,但谁也不提见面的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个小插曲给了赵学庆很大的触动,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逐渐释怀并接纳了自己的职业。从“躲”到主动守护,在赵学庆的成长路上,同事们的相互扶助也很重要。当他还是个年轻医生时,当时的科主任就有意让他提前接触病房和团队的管理工作,在医护人员团结协作的大环境中,他逐渐找到了归属。此外,同时考进医院的三位同学也经常在一起“切磋”,专业领域的精进也让他信心倍增。
在这样友爱又奋进的氛围里,赵学庆触类旁通,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他一面紧跟精神卫生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将专业技能掌握得更扎实;另一方面,他也着意培养自己成为“杂家”,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广泛涉猎,由此和患者有更多共同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为治疗打下更好的基础。
因为这份用心,赵学庆也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技”。最初,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在门诊或病房工作时,他会习惯性地与患者和家属“拉家常”。久而久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聊细节都被他牢牢记在了心里。“赵主任每天看那么多病人,怎么就能记住我家孩子上几年级?我现在服药的剂量呢?”经常有患者及家属惊诧于他的用心和细心,把他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作为精神科医生首先要放低姿态,要学会倾听,要与患者及家属共情。只有融入他们所熟悉的场景,为他们创造开放、轻松的就医环境,患者才会慢慢信任你。”赵学庆说,来精神科看病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病耻感,不愿与医生主动交流,也不容易配合诊断治疗,只有走进患者和家属的心里,才可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赵学庆组织科室医疗查房。
“干”出来的信任
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热爱”是很奢侈的存在,但赵学庆硬生生拿“不用睡觉”的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注解与回答。
从医多年,赵学庆也先后经历过很多惊险时刻。早些年可以到家中接病人时,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床垫下私藏了一把水果刀,趁着赵学庆和同事上前时,一探身猛刺了过来,好在发现及时,赵学庆闪身躲了过去,这才侥幸逃过一劫。还曾有住院患者悄悄将牙刷藏起来反复磨尖,趁医护人员不备掏出来挥舞威胁,险些伤到人。
尽管事后回想起这些瞬间会有些后怕,但在病房的每一刻,赵学庆都不会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很多时候,他甚至主动给自己“加码”,只为给这些不被众人理解和接受的患者更多帮助与宽慰 。
每个工作日早早到病房已经成为了赵学庆的惯例。上班后第一时间将全科六十余名患者的医嘱仔细核对一遍,再到病房挨个查看患者情况,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也因此,患者病情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新入院和病情有变化的患者更是时刻让他挂心。可就是这么个“仔细人”,却总记不住接送孩子,经常一忙起来就把“正事儿”给忘在了脑后。
“每天早晨比我们早来一小时,晚上病房一有事,他10分钟准出现,老赵都不用睡觉的。”同事无意间的玩笑话,却真实地反映了赵学庆的工作状态。以“爱心、耐心、恒心”自励,他是患者和家属当之无愧的守护人。
从来就没有单向的爱,赵学庆的付出,患者们也看在眼里。赶上他出差或不舒服,总有细心的患者会发现,并主动关切地询问。还有一次,一位新入院的患者突然病情发作,冲动的拳头眼见就要砸到赵学庆身上,危急时刻,几个老病号一拥而上,合力抱住躁闹的患者,大喊着让赵学庆躲开。尽管不善于直接表达感谢,但这些情谊,赵学庆始终记在心里。
无以为报,他只能更努力而尽心地工作,以此回馈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曾有一名28岁的小伙子,被精神分裂症困扰多年,当地医生为快速控制病情,频繁加大药量,导致了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慕名来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后,小伙已经持续高热多天,并伴有震颤和意识模糊。仔细查阅他的病历后,赵学庆锁定了病因:恶性综合征。这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比较少见,对症治疗的药物也不好买,但赵学庆没有放弃,多方奔走下终于为小伙寻到了救命药,帮其顺利度过了危险期。而今,通过定期复诊,小伙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医患关系其实很简单,我们尽心为患者治好病,看着患者痊愈出院,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无可比拟。”赵学庆的想法简单而朴素,也正是这样赤诚的心态与做法,让他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尊重与信赖。
赵学庆做好青年医师带教工作。
绞尽脑汁的传承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古代求学者往往要有“程门立雪”的虔诚,才能有机会得到老师真传。但在赵学庆这儿仿佛倒了过来,作为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他时刻都在开动脑筋,想把所学所想用更生动而活泼的形式传下去,让科室更多年轻医生受益。
大喊“一颗红心向太阳”的患者为什么会对暖气片青睐有加?幻听4-5年的住院患者为什么会突然症状消失痊愈出院?赵学庆的“带教课堂”永远不缺少这种充满悬念的病例。极少刻板宣教,他更喜欢调动团队年轻人的兴趣,引导大家主动探索未知。只要年轻医生愿意学、愿意问,他永远都是病房里那个随时准备回答问题的“热心人”。 赵学庆说,他还盘算着在院内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以“小班制”的形式,邀请更多医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以便集思广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用“年轻态”来形容赵学庆再合适不过了。已近不惑之年的赵学庆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他“盯”得住病房里的每处细节,跟得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还能静下心来带动年轻医生成长进步。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医疗二科的医护团队生龙活虎,没有人计较付出多少,只要其他同事有事,大家都会主动“补位”,做患者及家属最坚实的医疗后盾。而这也是赵学庆乐见其成的结果,由此,别样的传承之路才算真的有了意义。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zj.com/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