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只是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里,它隐匿得很深,以至难以让人察觉。毕竟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关系要维系,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何来孤独之说?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个场景,当小王子对蛇说:“沙漠里真有点孤独。” 蛇回答:“即使在人群里也会很孤单。” 年少的孩子很难读懂这句话,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细细品味之后,终于有所悟。
这种人群里的孤独可以理解为:一切的繁华美好,一切的关系尚在,但在内心深处,却都与你无关。
这正是冰千里老师在他的新书《孤独之书》中所提到的“关系里的孤独”。
冰千里老师是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他在书中将孤独分为三种:关系里的孤独、心灵成长中的孤独、终极的孤独。
1.孤独的真相,隐匿在关系里
离普通人最近的是关系里的孤独,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失踪的江西高中生胡鑫宇,还是影片《少年的你》中陈念、小北和胡小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或者危险、或者不公时,他们困惑无助、得不到倾述和理解,即便他们有着各种形式上的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朋友关系,但是他们在关系里要么被冷眼旁观、要么被嘲笑讽刺,从而陷入巨大的孤独之中,无人可依、无人可靠。
这种孤独和绝望将无数少男少女推向命运的深渊,当他们稚嫩的身心尚不足以单打独斗和面对未知的恐惧,他们便在深渊里不断坠落。
冰千里老师说:关系的最初模板来源于早年的养育者,这也是精神分析最初的假设。
如果一个人在婴儿阶段经常得不到养育者的及时回应,他就会处在煎熬之中,产生“身后无人”的绝望,影响到儿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在儿童期没有补救和疗愈,就会带到成年。
"身后无人"这个创伤修复需要很多年,也有修复不了的,幻化成无所不在的孤独感,被迫产生了不得不坚强的信念,在各种关系里造就了假性亲密,而正是因为这种假性亲密带来了关系中的孤独,隐匿地存在着。
比如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不想让他们担心”,“说了也没啥用,只会添堵”,所以“隐瞒”和对困境的“避而不谈”成了与父母关系里的常态,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脆弱能被理解,更不相信能被接纳和支持。
在婚姻关系里,当出现了以下状况:“除了孩子,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话题可聊了。” “我们就像一起合租房子的房客。” “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不就是过日子嘛,哪有那么多事儿。” 此时便有了婚姻里的孤独。
在社会关系里,一群人狂欢过后,曲终人散,总有人陷入落寞。冰千里老师说:一个人有多孤单,他一定会找到某个渠道狂欢,反之,一个人有多狂欢,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有多孤单。
究其本质,这些关系里的孤独都是因为关系的维系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地链接,由此也可以理解蛇说的那句话:即使在人群里也很孤单。
所以关系里的孤独折射出的是期待,因期待而失望,因失望而孤独。
当看见关系中的孤独,看清其背后的本质时,便有机会思考和审视关系,也才有机找回自我。
2.孤独是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心灵成长的孤独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孤独。说起成长,可能更多人会想到改变、疗愈、成功、温暖、正能量等等,少有人会想到成长背后的孤独、失落、悲凉、哀伤。
冰千里老师认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是人格革命的过程。
我更愿意将此简单理解为一个从“旧我”走向“新我”的过程。一个人在萌发成长意愿之初,一定是对自身、对周遭、对过往和当下有所觉知,产生了想要改变的意念。
在这个过程里,势必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认知理念、甚至三观,是整个自我系统的升级迭代。在新的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时,是最难熬,最孤独的时刻。既有来自自我的怀疑和否定,甚至有撕裂、有拧巴,更有来自外界的不解和嘲笑,就像历史上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在革命之初无不经历一段艰难独行的里程。
作者以一个人是如何与早年养育者进行革命为例进行阐述,一个成年人总是无意识地将早年心灵层面的缺失通过外化得以释放,比如减少了看望父母的次数,增加了与父母争吵的机会,这都是内在革命的外在表现形式。当内心有所觉知,便会知道这里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早年的养育方式,和那个无法反抗而无助的内在小孩,并通过这种外化告诉那个小孩:你是可以的,现在没有人可以那样对待你。
这个过程里伴随着孤独、悲伤、无奈、愤怒、背叛、还有愧疚。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才能与自己和解,与内在的小孩和解,与外在的各种关系和解,最终将关系归位,烟消云散,阳光进来,浴火重生。
所以,心灵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借由孤独而看见自我的过程,对内心冲突和解的过程,更是一个疗愈自我和走向自由的过程。
3.终极孤独才是真的孤独
前面所述的两种孤独都是世俗的孤独,但是这世上还有一种孤独,是超越世俗的,那便是终极孤独,也叫绝对孤独。
当一个人开始探究生命的存在形式,活着的意义,死亡的真相,探究人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便很容易上升到哲学层面,并陷入终极孤独。这已经是超越心理学范畴了。
冰千里老师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他在终极孤独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每一次的自问自答都像是悖论,可又富有逻辑,无懈可击,他将这些思考称之为“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的结果是:宇宙的存在并无意义、死亡本身也没有意义、人类的终极宿命是虚空、存在的本质是孤独。
虽然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当承认人类是宇宙中一个幻生幻灭的存在后,我们所有关于活着的意义,死亡的意义,都是在绝对无意义的基础上而去刻意赋予的意义,而这便是世俗的意义。如果找不到这些意义,生命便会失去动力。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做的一项针对北大新生的研究表明:每10个大学生中就有3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个半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于是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
而这种空心病便是“无意义感”。冰千里老师认为除了一些先天特质和早年养育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很可能是这些人身上的 “终极孤独感” 被激活了。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越是焦虑的、功利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文化,越是容易造就人的无意义感。
注意,困扰无意义感的往往是生命、人性、社会、死亡等大命题,而困扰抑郁者的往往是身边事、亲密关系、日常生活、情绪等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对抗无意义感和终极孤独的有效方式就是自己为自己赋予意义,而只有内心充盈、人格完善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心灵成长。
结语:
关系里的孤独需要认清,心灵成长中的孤独需要疗愈,终极的孤独需要谨慎对之。借由冰千里老师《孤独之书》,我们对孤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原来孤独是片肥沃的土壤,深刻地理解它,自由之花便可自然绽放。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zj.com/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