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说不出来自己怎么了,又觉得哪里都不太好。心情悲伤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不想收拾打理自己,不想动,只想藏在某个地方与世隔绝。有时候想大哭一场,或者难过又哭不出来。焦虑,失眠,无精打采,更严重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的蛤蟆开始也是这样的。
抑郁的状态快击垮了蛤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开始去苍鹭那里做心理咨询,通过一点点挖掘自己,蛤蟆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走出抑郁的沼泽,慢慢恢复了活力。
这本薄薄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上市,就在各平台好评如潮,接着加印19次。数万人跟着蛤蟆先生一起,经过心理咨询,摆脱了抑郁。这是怎样一个重获新生的过程呢?大概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一、摆脱抑郁,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
第一次见面,苍鹭就差点把蛤蟆赶走,因为蛤蟆说,他的朋友们让他来,所以他就来了。苍鹭告诉他,只有自己想做某件事,不是因为别人,才能找到方法。
认识到这一点的蛤蟆,感觉到自己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变好。于是,第二次见面 ,当苍鹭问蛤蟆感觉如何时,蛤蟆回答挺好的。
可当苍鹭继续问他,具体的感受是什么,蛤蟆回答不出来了。因为他从未有意识地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
苍鹭告诉他一个方法,从1到10,代表从最糟到最好,请选择一个数字。蛤蟆选择了1和2之间,边哭边倾述了自己被朋友们批评嘲笑指责等等扎心的往事。
哭诉完的蛤蟆,情绪得到了重视和释放,感觉好多了。蛤蟆觉得,是这些往事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情绪。但苍鹭直接指出来,其实是因为蛤蟆当时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像儿童一样,和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一样,不能怪别人。
这让蛤蟆在有点愤怒的情绪下进入了下一个认知阶段。
二、你现在的情绪,根源于你的童年。
第三次会面,通过苍鹭的老师讲解模式,蛤蟆知道了,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也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实际年龄多大,人们都有可能陷入“儿童自我状态”。
婴儿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每个人的父母并不相同,对应的,孩子为了成长,会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行为,来适应自己的父母。这也是“儿童自我状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适应型儿童”。
第四次会面,蛤蟆回忆童年,发现自己内心其实对父母严苛和疏离有愤怒,又对这种愤怒感到愧疚,因为父母的确给了他很多。但是,蛤蟆感觉自己好像不曾发怒过。
苍鹭换个方式提醒他是如何对待父母的愤怒的?蛤蟆想起来自己的被迫顺从,取悦父母,在父母无视他的时候学会了用浮夸和愚蠢来博得父母的关注,总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喜爱先道歉。
童年带来的感情和行为模式,奠定了蛤蟆的本能模式。即使现在蛤蟆已经成年了,他还在使用这种模式。
那蛤蟆自己的愤怒去了哪里?苍鹭的回答让蛤蟆震惊。
三 、你痛苦,是因为你在和别人同谋审判自己。
蛤蟆以为愤怒都是带有攻击性的,在第五次会面里,苍鹭告诉蛤蟆,事实上,当年的小蛤蟆,学会的是不带攻击性地表达愤怒。比如撒泼耍赖,无理取闹,怄气等等 。
为了不伤害人际关系,成年人更多的是采用这些方式表达愤怒。当人陷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儿童自我状态”里了。
这个感觉让蛤蟆感觉很糟糕,他发现自己活了这么大,好像一直还未成年。尤其当獾自作主张要辞去他的校董职位的时候,蛤蟆迫不及待地奔向了第六次会面,因为他感到恐惧。
苍鹭提醒蛤蟆,他害怕獾,是因为獾像他的父亲。如果将父母想象成法官,他一直在审视谁呢?
蛤蟆这才警觉,原来他一直也在评判自己,强烈地谴责自己。就像苍鹭说的那样,他其实在做一个“可怜弱小的我”游戏,偷偷地或者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起来指责自己。如果想从这种自我惩罚的状态里走出来,需要停止自我批判,开始爱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蛤蟆先生没有像以前一样,獾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次他选择了反抗,决定继续好好地做校董,而不是让给獾。这代表蛤蟆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
四、找到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为这个转变,在第七次见面,苍鹭赞扬了蛤蟆,蛤蟆发现了自我状态里的最后一个部分“成人自我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我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不再困于父母状态的声音,也不会被儿童状态的情绪控制,学习新知识,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充满力量。
不过这种状态,不像父母和儿童状态那样本能般轻易进入,我们需要主动寻找,需要努力和刻意地思考,才能进入。
可是,即使当时蛤蟆在“成人自我状态”,即使他知道父母已经去世了,他也很难接受苍鹭说的,原谅自己的父母。他觉得,是因为苍鹭不知道他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才会认为原谅是件轻易的事情。
于是,在第八次见面,蛤蟆讲述了他所有的过往。表面上光鲜亮丽令人羡慕,可是,家人对他总是冷漠严苛地批评。
蛤蟆因此痛苦,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要飞向天空,可是,飞向哪里他不知道,离开笼子怎么生活,他也不知道,迷茫焦虑又难过。
但是,这种全面回顾自己人生的做法,让蛤蟆看清了各个事情之间的联系,不再猛烈抨击自己,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往,从中反思和领悟。这也让蛤蟆明白,感受当下,摆脱过去的束缚,这才是成人状态的重点。
怎么再次出发呢?蛤蟆需要问问自己。
五、四种人生坐标,你在哪里?
在第九次会面,苍鹭告诉蛤蟆他,每个人童年经历不同,形成的观念也不同。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选择了坐标,在之后的人生我们几乎会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最后,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也就是说,我们会选择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指导下长期重复一些行为,最终使现实变成了我们潜意识里想象的样子。就像酗酒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在第十次会面中,苍鹭列举了详细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的坐标选择的不同心理游戏。
比如,选择“我不好你好”的人,总觉得命运对他们不公平,喜欢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他们看不到阳光,目光总是盯着阴暗。还会把不幸的原因归到莫名其妙的事情上,比如打翻了盐。蛤蟆先生最开始“可怜弱小的我”的自我设限也是一种,还有“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的游戏,那些人总有意无意的把生活搞成一团糟,然后对周围人说我早知道你们都会这么讨厌我,我真的很差劲。
在这个“我不好你好”的坐标里,人处于一种悲伤的儿童状态。这种抑郁状态的对立面,是挑剔型父母状态,他们常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标里。
这个坐标里的人,最喜欢站在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玩“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这个游戏。他们喜欢批评指责别人,随时随地找个借口发脾气,还喜欢摆出“我是为你好”的姿态。这种人喜欢将自己内心的恐怖变成怒火发泄到别人身上,因此很少抑郁。
显然,这两种坐标都不是蛤蟆想要的,更准确地说,是蛤蟆想要摆脱的。虽然蛤蟆自己没有意识到,但他用发火的行为告诉了苍鹭,他不再想待在“我不好你好”的坐标里了,开始反抗待在“我好你不好”坐标里的人对自己的指责。
被蛤蟆移情当做“父亲”的苍鹭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迎来了最后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六、相信自我,共情他人,才是成年。
这次,当苍鹭问蛤蟆感觉如何的时候,蛤蟆说自己很好,可以打9分。蛤蟆找到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准备创业,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对每一天都充满了期待。蛤蟆重新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新坐标,开始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学会了共情,愿意和别人合作互助。
蛤蟆从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苍鹭,寻求帮助,在苍鹭的不断提问下,探寻自我,认清自我,到对抗对苍鹭的依赖。最后,他从依赖关系里挣脱,变成了独立的成熟自我。
这或许也是读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我们的心路历程。我们想摆脱抑郁,想要真正变好。我们开始正视自己的情绪,看清楚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找到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挖掘出成人自我状态。当我们理清自己的三个状态,学会客观独立地思考,相信自己和他人会在努力奋斗下越来越好,会更理解那些还在里面挣扎的人,能共情能互助。或许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出了抑郁的沼泽。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zj.com/96.html